“撒旦起舞”的奥秘——俄罗斯文学传统中恶魔主题的原型与发展
击知学 2008 ·1 79 撒 旦 起 舞" 的 奥 秘 — —俄罗斯文学传统中恶魔主题 的原型与发展 梁 坤 摘 要:通过对 ((圣经)) 与斯拉夫神话两个传统的考察,可以看出 19 世纪到20 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 寻找撒旦、赞美恶魔现象的宗教文化渊源。这有助于分析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恶魔形象原型并梳理俄罗斯 文学对魔鬼兴趣的波浪式发展历程。俄罗斯魔鬼学说具有复合性特征,它决定了其魔鬼形象兼具诱惑者、 反叛者、拷问者和审判者等多重身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魔鬼形象可成为绝对的善与正义的化身、自 由与创造的力量,以及上帝的强有力的同盟,因而它具有救世功能。 关键词:恶魔主题 魔鬼形象原型 基督教传统 斯拉夫神话传统 早在 l 9 世纪俄 罗斯 文学 中就 出现 了堪与寻神论并驾齐驱 的寻找撒旦的现象 。如果说寻神论的基础是为 上帝辩护 的神正论 ,那么寻 找撒旦 的重要标志就是重审基 督教伦理道德学说 ,并将恶奉若神 明。从普希金、莱 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索洛维约夫,俄罗斯文学与哲学随笔都不断地传达出对恶魔主题的敏感和 对敌基督降临的预感 。在 l9 世纪末 20世纪初那一特定的历史转型时期 ,一切 旧有 的秩序都开始 崩溃 、解体, 一切价值都被重估之际 ,俄 罗斯文化对这 一主题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倾心 ,出现 了否 定上帝所造 的世界 ,提 升魔鬼地位 的倾 向。
弗鲁 贝尔 (MHxaH~ A月eKcaH且poBH Bpy6e~b l856一 l910) 描绘 了恶 魔 系列组画。,斯 克利亚宾(A ~p HHKO~ l872一l 9l 5)谱写出钢琴剧《撒旦史诗》( 1903) ,勃留索夫、索 洛古勃 、古米廖夫、巴尔蒙特等现代 主义诗人们吟诵着撒旦诗篇,扎米亚京在 《我-ff]~中塑造 出“靡 菲斯特基督” 的群像,布尔加科 夫创作 了“ 魔鬼的福音书 ” 《大师和玛格 丽特》、新千年之交,卢基扬年科又推出了 《守夜人》 (1998) 、《守 日人》( 1999) 、《黄昏使者》(2003) 、《最后的守护人》(2005) 等系列作 品。作为恶 的化身 ,自由与创 造的力量,20 世纪文学中的恶魔形象不断地被 改写和变形。“神圣的撒旦”成 为 2‘ 】世纪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 普遍现象。如此密集而声势浩大地寻找撒旦、赞美恶魔的景观,在世界文学史上非常罕见。《圣经》及欧洲思 想文化中的相关 主题仍然是俄 罗斯文学 中魔鬼形象最初 的灵感源泉 。属于这一流脉的魔鬼形象 主要有这样 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促使人类理性觉醒的诱惑者和反叛者。
在整个犹太教《旧约》和早期基督教经典文献中, 撒旦故事的轮廓 尚不清晰 。蛇最早在《旧约 · 创世记》中作为诱惑者和反 叛者 引诱亚 当、夏娃偷食 知识之树上 的禁果,使人 以自由意志弃绝上帝 ,选择 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摆脱蒙昧理性觉醒 ,获得智慧 明辨善恶,失去天堂 走向苦难尘世 的同时也获得 了自由。 自由从此与怀疑、反叛和恶联系在一起 。在二元论宗教的影响下,希伯 来一神教也发生 了变化。撒旦逐渐成为上帝 的对立面和恶的化身,以恶魔的身份出现 在民间传说和宗教文献 上。《新约 · 启示录》(12:9—20:2)记载 了关于魔鬼 的较为准确的传 说,撒旦有 了具体形象 ,并与诱惑亚当夏 娃堕落 的蛇联系起来 。l l— l2 世纪 以后 ,基督教 的魔鬼撒旦与欧洲各 民族 民间流传的古老 的邪灵异怪 结合 , 撒旦成为上帝势均力敌的对手,麾下有一大群妖魔鬼怪和恶天使,正如上帝统帅着许多长着翅膀的善天使一 样。从此,关于善天使(米迦勒 、加百列等 )与撒旦征战和圣徒们施神迹战胜恶 魔的故事 就流 传开来 。撒旦与 上帝一样深深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上帝在每一桩小事上论战不休。
一切自然灾害、个人不幸、生活 失意 ,都是因为魔鬼作崇。魔鬼无处不在 ,无孔不入,附身于各种 自然物上 。托马斯 · 阿奎那在他的巨著《神 ①弗鲁贝尔为莱蒙托夫的叙事诗 《恶魔》绘制的一组插图,包括 《坐着的恶魔》( 1890)、《塔玛拉与恶 魔》(1890--- 189 1) 、《恶魔头像》( 1891) 、《飞翔的恶魔》( 1899) 、《被打翻的天魔》( 1901- - 1902) 。 维普资讯